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时间:2023-02-20 15:12:27
好评回答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将其讲课内容集结成一本小书出版,这便是中国在世界社会学界都颇有影响力
一开篇,费先生就开宗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如今中国城乡乡下人,觉得他们土气。
但是呢,费先生觉得,这个“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土地谋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
俗话说得好,安土重迁。人们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抵抗灾害,家家户户喜欢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离的村庄之间就很少往来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夕。农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们接触的人也是相似的,无非就是友。
这样一种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固定的。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家相处不需要,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不同于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