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修复
在水环境治理美容与生漤逗庞俄态修复相兼顾的实用技术,其内涵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断芡闽彝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其对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作用主要包括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直接吸收利用和对有机污染物的促降作用;植物根系、浮床和基质在吸附悬浮物的同时,为微生物和其它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兼可美化水域景观。
2、生态浮床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国际上治理修复污染水域的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体中污染物负荷量的基础上,采用能达到标本兼治,水体形成良性循环,使水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物治理方法。而利用大生物(植物和动物)治理修复污染水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主要方向。在治理有机污染为主的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上,国内外均己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在内源污染的治理方面,可供直接选用的工程技术则较少。目前国内外对河流和湖泊的内源污染治理主要采用底泥疏浚、机械捞藻、化学杀藻、生化综合除藻、人工种养水生植物、水产养殖等物理生态工程和生物调控等治理措施。但实施物理生态工程不但耗资巨大,大规模实施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起,有些国家和地区研究采用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放养凤眼莲等漂浮植物和链镛鱼等鱼类以抑制富营养化现象的产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技术基本上未能直接应用于较大规模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之中。主要原因如大多数适宜应用的水生植物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加上容易过度繁殖和老化死亡及因收获和处理其产品不易等等。近年,我国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尝试在原位生态条件下,亦即直接在河流和富营养湖泊水体中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等,以治理修复其水生态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3、生态浮床技术的基本特点生态浮床技术是生态技术,无环境风险和二次污染,藉陆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治理水的有机污染,较易收获,将植物体移出水体。创新的将陆生植物经培驯引入水体种植,自1991年以来,在大型水库、湖泊、河道、运河等不同水域,成功地种植了46个科的130多种陆生植物,累积面积10余公顷。其中大面积单季水稻每公顷产量在8.5吨以上,最高可达10.07吨;黑人蕉、旱伞草等花卉比在陆地种植取得了更好的群体和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