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有什么功效,几千年来“粥”文化又是怎样的

2024-10-11 22:05:51

一碗粥,口味清淡,咸甜稠稀,老少皆宜。粥,是生存的底线,人们连粥都喝不上的时候,反抗的种子开始萌芽。粥,也是精神的追求,食材、水和米精华的交融,成为人们驾驭自然的佐证。粥既是果腹的食物,又是文化的积淀,凝结人生百态,融合世间五味。

喝粥有什么功效,几千年来“粥”文化又是怎样的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极为推崇药粥养生。他认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经常喝粥,达到“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的效果。李时珍主张老人、孩子以及脾胃功能虚弱的病人“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光绪年间,黄云鹄编写了《粥谱》,收录粥方二百四十七首,分为谷类、蔬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种类,分门别类,操作性强。

粥原本写作鬻(yù),是指在一种三足中空的陶鬲( lì)煮粥的意思。不过,鬻的字义在后来有了变化。《左传》曾有“餷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的记载,孔颖达在《疏》中注解:“稠者曰糜,淖者曰鬻。”也就是说稠粥称糜,稀粥谓鬻。

粥有稠稀之别,还有南北之分。北方主产粮食、豆类、干果等食材,因此,北方的粥大都以清淡素粥为主。南方的粥沿江靠海,气候湿润,食材繁多,用牛羊鱼虾、内脏杂碎等熬粥,口感迥异,别有滋味,南方的粥以滋补荤粥为主,双方各有侧重,拥趸无数。

喝粥有什么功效,几千年来“粥”文化又是怎样的

明清时期,腊八粥的内容更加充实。明嘉靖年间,《隆庆志》记载:“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清朝文献《日下旧闻考》也提到:“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这一记载从侧面印证了腊八粥源自宋朝的说法。

难度系数“Hard”的腊八粥,是“果狮”腊八粥。具体做法是用去核烘干的脆枣做狮身,根据核桃仁、桃仁、甜杏仁的形状,分别代表狮头、狮脚和狮尾,用糖粘住,与粥同煮即可。难度系数“Very Hard”的腊八粥,是以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食材,做成八仙、寿星和罗汉的造型,生动可爱,极富情趣。

在文学作品中,粥无处不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注重美容养颜,在她的每日粥品中,可见一斑,“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滋阴补气的。”燕窝本身就是美容养颜的上品,属“八珍”之一。一碗燕窝粥,显示了上流社会妇女的奢华和身份。

喝粥有什么功效,几千年来“粥”文化又是怎样的

资深粥客,由北宋文豪苏东坡实力担当。他喝了豆浆和无锡贡米熬煮的白粥后,文思泉涌,诗兴大发,留下了“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让人间有真味”的千古佳句。在另一首诗中,苏东坡诗曰:“五日不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充分说明他对粥的偏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夜饥甚,吴子野劝吃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妙不可言。”信中他对粥赞誉有加,分外推许。

升仙版粥客,非陆游莫属。南宋诗人陆游嗜粥如命,他在《煮粥诗》中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晤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又将食粥致神仙。”他将喝粥和延年益寿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陆游在86岁高龄去世,与他常年喝粥有着密切的关系。

喝粥有什么功效,几千年来“粥”文化又是怎样的

清朝才子袁枚在《随园食谱》里,对粥做了权威论断:“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粥是米、水、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细微之处,方显功夫。

一碗粥,质至纯,见人心,识兴衰,古今中外,非不如此。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随园食谱》《煮粥诗》《隆庆志》《梦粱录》《左传》《释名》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