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

2024-10-11 21:13:53

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No:1壹

从汉字的表意来看,“腊”字与粥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它的肉字旁,代表了与吃肉高度相关的释义。《隋书·礼仪志》里说“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对于上古农耕文明来说,一年的农事结束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宰杀家畜、捕猎野味以过冬。在没有冷冻技术的古代,冬季丰富的肉类,除了食用之外,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收获和吉祥的祭品。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腊日到底是哪一天,已经不可考,但另一个偶然事件,或许能窥到真相: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时,早期的布道者们在经文翻译中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印度的历法极其混乱,无法将各种宗教节庆对应到中国的农历。善于变通的中国人,于是自主制定各类宗教节日。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大部分都在农历腊月至二月的农闲期。而其中最重要的释迦摩尼悟道成佛日,是腊月初八。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先民们的腊祭,就在后来的腊八节。在佛教传入较晚、影响力较弱的东南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至今保留着腊八节吃加了肉类的杂合粥、咸粥、海鲜粥,或以肉类菜肴祭祖的习俗,极有可能折射了上古时期腊祭的影子。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作为最“接地气”的日常之物,粥的叙事连接着极富张力的两极:它既是底层人民维持生计的手段,又是士绅阶层滋补养生的法门。对于日渐世俗化的汉传佛教来说,进一步将粥演绎成赈济饥民、怜悯众生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修行悟道的法门。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河北人在腊八粥里加粘黄米、红枣、黑豆、绿豆、麦仁;江苏人在腊八粥里加糯米、白果、茨菇、荸荠;岭南人在腊八粥里加龙眼肉、桂圆肉、白果;四川人在腊八粥里加黄豆、花生、胡萝卜……不得不说,这些就地取材的腊八粥样式,正是佛教只为果腹、无欲无求的表现。

No:3叁

唐中叶开始,来自阿拉伯的蔗糖开始传入中国。对于之前只能以成本较高的蜂蜜、麦芽糖作为甜味来源的中国人来说,蔗糖带来的餐桌革命是极其深远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腊八粥。早期的腊八粥多会混入平时正常食用口感极差的麦类、豆类。随着宋以后佛教的日渐平民化,印、藏传入的“苦修”“清修”概念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比如,中国人开始在腊八粥里加蔗糖以增加滋味。带有甜味的杂粮腊八粥,以它的便捷易操作和低成本征服了大量中国人。很快,它随着客家人南下,来到珠三角。作为信仰杂驳的地区,珠三角对于腊八的概念当然不会像北方地区那样强烈。但低纬度、不分明的四季和炎热的气候,极其利于甘蔗种植。在长期的接纳、改进过程中,两广地区逐渐忽略了腊八本来的意义,甚至忽略了只能在腊八喝粥的传统。他们用简单易得的蔗糖资源和丰富的物产,构筑了腊八粥的另一种形式:糖水。莲子百合八宝粥,糖水红薯龟苓膏,杨枝甘露豆腐脑,芋头西米绿豆汤……在岭南,街头巷尾一家普通的糖水铺就可以玩出几十种花样。但究其本质,依然是腊八粥的路数:久煮、杂料、加糖。

No:4肆

但在北方,特别是明清两代定都的北京及周边地区,腊八粥的形式却真的固化下来。这与明清两朝中枢部分对佛教有限度地接受有关,更与两代皇室推崇的与民同乐、共食五谷的姿态有关。再之后,随着清王室的汉化,越来越多的宫廷饮食传入天子脚下皇城根的民间。它成就了今天北方腊八粥做法趋于统一的现实。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山东:孔府腊八粥

| 当腊八遇上儒学圣地 |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 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

四川:麻辣腊八粥

| 真的不是黑暗料理 |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

-END-

从匮乏时的精打细算,到丰裕时的康养之道,小到个体记忆,大到家国历史。腊八粥的地理,其实就是民族物产与人文的地理。

迈克尔·波伦在《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中写道:“如果说在群体性的狩猎之后烧烤猎物像一幕英雄主义的史诗,那么熬煮就更像是一部私人叙事的小说,充满时间的变奏与居家的气息。”

中国腊八粥,就是熬煮之道最生动绵长的叙写。

文字 |魏水华

头图 |DARRENCHO

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是哪里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