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管理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立枯病 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苗期发病危害重,尤其是寒冷稻区早育苗发生较重。症状 幼苗叶片、叶鞘比正常苗短,叶片自上而下、由叶尖向基部逐渐枯黄致死,根灰白色,似水烫状,用手拔苗,茎基部易与地下稻谷断离发病规律 主要由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过密、秧苗细弱等原因所致

3、青枯病-症状 秧苗心叶青绿针状,随后全株叶片紧缩纵卷青枯,初期暗绿色,继而萎蔫枯死,茎基横断面呈浅黄色,根部表皮易脱落,根毛少,叶尖吐水少或不吐水发病规律 秧苗在离乳期时,养分来源处于转折点,持续低温转高温时,因温差过大,秧苗素质弱,根系衰弱,苗体失水所致

5、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叫徒长病,由稻藤仓赤霉菌引起,主要引起秧苗及成株徒长。症状 从秧苗到抽穗均可发病。秧苗期发病,病苗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移栽后1个月左右发病,病株茎秆细高,少分蘖或不分蘖,下部叶片发黄,上部叶片开张角度大,拔节早,节间长,节部弯曲变褐,下部茎节长出倒生根系。病株提早抽穗或不抽穗,严重时病株死亡,其上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种子传染为主,其次是带菌稻草。受伤种子、受伤秧苗、旱育秧、干田拔秧均可加重病害发生。土温高于30℃,湿度低,有利发病。

7、稻瘟病-症状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秧苗3叶期以前发病为苗瘟,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度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存在并持续6~8h。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