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民俗民风
一、枫坡独特「拔烛桥肝捐错暄」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舞灯队”举行。舞灯队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开道,长竹竿吊串的高照灯紧随其后。孩童和姑娘们举着各式各样的自扎花灯居中,上了年纪的壮年汉子,抬着花灯鼓亭,青年小伙子则扛着“烛桥”压阵。这支不寻常的队伍走街串巷,每经一户家门,主人便合家相迎,每到拐弯处,扛烛桥的小伙子就在“呼”、“哈”的呐喊声中,相互牵扯着飞奔而过。此时,炮声齐鸣,烟花焰火齐放,队伍中的唢呐声,锣鼓声汇成一片,大地为之震动。队伍到达村中心闹区后,“拨烛桥”最精彩的节目开始。“烛桥”是由上下两层的木架组成,上可插两支大号蜡烛,下有把手可抓,两头与前后的木架用木插销联接,大的可接80个,小的也可接54个,接起来的架子弯弯曲曲似条木龙,拉直来又像山涧溪流的木架浮桥。点燃的蜡烛之光在夜色中如银河星系中的北斗星座、联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操作十分灵便。随着执事者的号令一响,长长的烛桥时而翻滚,时而左右摇晃,燃着的烛光在快节奏的动作中,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条活灵灵的翻腾着的火龙。执事者又一声号令,翻滚着的火龙刹时停住,烛桥按事先的约定迅速分成两节──上村、下村两队,各队都有20多名精悍的小伙子将烛桥从路上往各自的田里拔去,谁能把对方拔到自家的田里,谁就是赢者,来年的丰收必定胜过对方。因此,双方往往要拉到一身的泥水才能见分晓。人们跳跃、欢呼,精彩、激昂、热烈的情景,非身临其境,难以领略其间的乐趣。
城关柴头会《武夷山志》载:“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及一切日用品于城坊售之,故得名。”柴头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军的影响下,武夷山(当时的崇安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门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对农民进城买卖的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凡进城者,只允许挑柴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冲进县衙门,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一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柴头会沿袭至今,已成为福建省民间的较大盛会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柴头会一年比一年热闹。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及闽赣边界地区的集体、个体工商户都纷纷到此参加交易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三、喝茶俗武夷山的喝茶风俗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下吴屯妇女喝茶俗。
立春,民间以菜果饭迎春。以红纸写“新春大发,福随春至”,“福临君子宅,春至吉人家”等贴在碗边。如果当年没有立春,则叫“哑年”。据说哑年养猪难。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俗,相传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平诸吕之乱正是正月十五日,他在每年这天夜晚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隋唐时期吃“元宵”已很盛行。武夷山过去也有大户人家献烛到祠堂,提灯游行,火树银花,好不热闹。特别是舞龙灯,历史悠久,据传说,开始只用于求雨,以后成为喜庆时的一种娱乐活动。龙灯形象多样,风格各殊,有布龙、纱龙、纸龙等。龙前有红珠逗引,舞时动作敏捷,上下翻滚,矫若游龙。近年,还举行龙灯竞赛。舞龙灯在一年之首,是武夷山的传统风习。旧时,龙灯以后,广大农民即投入紧张的农事活动,所以舞龙灯既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又含有动员、检阅力量的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活动重点是扫墓,在清明节前三天或后四天进行,祭墓时,携带银、钱、酒、菜、香等供奉。建国后,学校机关团体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举行集体扫墓、郊游、远足等活动。清明时节也是重要的农事节令,竹山禁笋及“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武夷山人叫“嫁毛娘”,以红纸书“四月初八大吉祥,家家户户嫁毛娘,嫁得毛娘深山去,千年万载不回乡”贴在庭柱。毛娘即毛虫。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因节餐放在中午而得名(其他节餐在晚上)是为纪念战国时期屈原爱国投江的节日。家家户户吃粽子。晨起扫地,撒石灰,饮雄黄酒,挂蒲艾,葛藤于门上。这天上午,乡间还有人采摘百草(药材)以防疾疫。
龙舟竞渡则因地而异。旧时城关有青肠仔,水鸡角、天罗花、沙老虎四条龙舟。星村、兴田亦有举行竞渡,这其实是旧时的体育活动。
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诞辰,当天如果下雨,就叫关公磨刀水,此日磨刀,刀甚锋利。
“六月六,猫狗要洗浴”。乡间农民多将猫狗投入池塘河滨,以涤除其身上的跳蚤灰尘;这天晒书不生蛀虫。
“七月七,把巧乞”。妇女对月穿针引线,乞求织女赐予灵巧。还有洗灯脚,叫做“灯生器”,以米面作丸食之。
七月半“鬼节”,妇女以果物持赠娘家,叫送节。迷信传说:目莲救母,为使母亲超生普渡,便在这一天宴请各方僧人大吃大喝,以后叫众僧为他母亲超渡灵魂。此节便成为普渡无家可归游魂的迷信活动,旧时县衙门,东岳庙、城隍庙,各会馆举行“孟兰之会”(做道场),民间烧路纸祭祖,也有以纸糊物,冥洋封成包裹状,上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各处焚化,叫“烧封包”。
八月中秋节,魏晋以来,即流传了“中伙赏月”的风俗。传说元代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为了相约反元,起事者便把起义的日期和暗号写在纸上,包在糖月饼内,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元王朝的统治。人们为了纪念起义成功,都在八月十五起义之日吃月饼。民谚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暗喻明王朝的兴起。
中秋佳节,合家团圆赏月,故称“人节”,与七月半“鬼节”相对。乡间有以瓦作塔,内置干柴,入夜引火焚烧,叫“烧宝塔”。为助火势,还撒以油、盐、乡民男女老少围塔而坐观塔赏月。是夜,妇女到菜地偷毛芋,在月下煮食,据说吃了会生孩子。妇女偷吃瓜菜,叫“摸青”,不算窃贼。
重九登高。九是奇数,为阳,故九月初九称重阳节。重阳自古就有怀念故土的意思。它象征着炎黄子孙团圆,共度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唐代诗人王维抒写的重阳诗。是日,城乡多蒸“重阳糕”自食或馈赠。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居民多食人参、鹿茸、麻糍粿或狗肉补冬。
十一月农事基本结束。旧俗冬至前后,都要祭祖。磨米粉做汤丸,叫“冬至丸”。洗打谷桶,叫“洗夹”。
十二月过年,是全年最繁忙的一个节日。根据久远的民间传说,“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野兽,它力大无穷,残害人畜,糟踏庄稼,扰得人心惶惶。有一次“年”又来扰乱时,恰好一个农民响着鞭子赶着牛回家,噼噼啪啪的鞭声把“年”吓跑了,消息很快传到各家各户,大家都甩着鞭子吓“年”,从响鞭又发展为爆竹。以后人们在和“年”的斗争中,又发现了“年”害怕“光”和“红色”,于是人们又创造了点蜡烛,贴红对联,放花火等对付“年”的办法,这样“年”就躲在深山里再也不敢出来了。而放鞭炮,点蜡烛的风俗却流传下来。
“过年”的准备阶段自腊八做“腊八粥”开始,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家家户户要掸尘,送灶神上天,蒸糕、打粿、杀鸡、宰鹅等,直到除夕设宴“过年”。席间祝酒,互道吉祥,一家团聚叫“团岁”,猪血叫“发财”、年糕叫“高升”、花生叫“生财”、豆腐叫“年年富”、蛋肠叫“穿钱索”,无改叫“多”,吃完饭要留些饭在碗里叫“留住买田”。星村盐仓邓家,除夕吃年夜饭时,酒菜放置地上,拣上一份让狗先吃,然后席地而坐,等狗吃完了再进餐,据说这是一种少数民族习俗。除夕之夜,名家各户张灯结彩,全家人围坐一起叫“守岁”。近年一般改为男女老少看电视“春节联欢会”至凌晨,送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