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之端午节
又是一年端午时,“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惯墀眚篪”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主张实行政治改革,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来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驱舟打捞,并撒米入江以免鱼虾毁伤其身。自此后,各地衍生各种风俗,借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尸体。自此传为佳话,继而传至县府知事,令杜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做诔辞颂扬。

2、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6、悬钟馗像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纠耗匙天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画额 画额也是端午节传统民俗,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是借雄黄以驱毒,二是借猛虎以镇邪~

端午节美食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创造的,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相同。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各地的粽子通常都用箬壳包擤炻汨筏糯米,但内含的花样则依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在广东等南方地区,粽子里面包有五香肥猪肉和很多豆子,很多人还喜欢在粽子里放一整个咸蛋黄。在北京等北方地区,人们更爱吃包了豆沙的甜粽子。

3、吃打糕 在吉林延边朝鲜族人的眼里,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最具代表意义的食品当属打糕。打糕就把艾蒿和糯米饭,放在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锤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可以增添节日气氛。

5、吃黄鳝 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7、吃糖枣糯米饭 纳西族,在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而且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淀粉等,总之,糖枣糯米饭营养价值极高,最关键的一点是超级好吃。

端午节养生
1、避秽气 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湿热出汗,空气中的过敏原增多,蚊虫活跃,日照增强。于是,各种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专家强调,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预防感冒,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3、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告飙攴涡芩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夜卧早起”与春天的养生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春天来说,此时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当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过11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如果感到困的话,中午可以补个觉。按照子午流注的观点,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此时休息也有利于人体阴阳的转化。总之一句话,你只要跟着太阳走,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就可以了,这样才利于人体阳气向外生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