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些父母强迫孩子学的礼貌正在摧毁孩子
我们正在用这些“莫名的礼貌规则”
伤害我们的孩子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家长在其中应该做一个坚定的中立者,不要直接断言对错,而是应该要让双方都说清楚事情始末,再行仲裁,千万不能因为“大让小”这种理由要求占理的孩子让着不占理的孩子,不偏袒,不护小。例如遇上孩子争夺玩具的问题,家长一定要确定好,玩具本身归属于哪个孩子,哪个孩子就拥有处理权,家长可以从中协调,先肯定孩子对物品拥有的物权,再以商量的口吻询问是否能够“借”给另一个孩子玩耍,如果孩子不乐意,也不能勉强。不能随意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见到叔叔都不知道喊人,没礼貌!”
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自己的童年时期都经历过这样的画面:
爸妈带着我们出门,在楼道上碰上了邻居某个并不熟悉的叔叔,年纪小小的我们躲到了爸妈身后小心偷瞄,而那陌生叔叔说着诸如“XX又长高了。”之类的客套话,这时候爸妈就会使劲把我们推到身前,让我们喊人。于是我们开始纠结,开始不高兴,我明明不认识这个人,我为什么要喊一个陌生人?久不见我们开口的爸妈急了,一边跟陌生的叔叔赔罪着,一边横我们一眼:“见到叔叔都不知道喊人,没礼貌!”
是不是很熟悉?因为绵妈自己作为广大的童年“被迫喊人”团体一员,小时候心灵受过深深的打击!我明明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为什么我一定要喊人打招呼?我不主动打招呼还要被扣上“不懂礼貌”的大帽子,压得小小的脖子酸累生疼!现在想起来,总是强迫自己孩子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主动打招呼的父母,其实无形中正在一点一滴摧毁孩子的自尊、安全感和归属感,明明不认识那个人,却一定要违背自己意愿去主动打招呼,否则就要被贴上不礼貌的标签。
其实我能看出孩子每次都不高兴,但是也没开口反驳自己妈妈,我曾在私下问过这个亲戚,孩子成绩已经不错了,怎么老这样说孩子,多伤孩子自尊,然而亲戚接下来的话却让我颇为无语凝噎:“我这不是怕她被人夸了后骄傲,成绩反而不好了吗?这才初中,高中了才见真章呢。”
敢情就不怕这么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会让孩子自暴自弃么?
就像绵妈这位亲戚,她完全没有问过孩子的意见,就强行把“谦虚”甩给了孩子,逼着孩子在外人面前承恩自己“还不够好”,既没注意孩子的心里活动,也没顾忌给孩子“留面子”,这样的情况长久下去,孩子可能潜意识里给自己下定义:我就是不够好,不值得夸奖。孩子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要不就慢慢产生自卑情绪,做事畏手畏脚,要不就干脆自暴自弃,懒得再付出努力了。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因为自己优秀,被人夸奖多了,就会骄傲膨胀,本质上是没有逻辑可寻的。当孩子确实做了值得夸奖称赞的事,那么适当的夸奖是能起到正面激励的效果的,毕竟每个人努力去做什么,也是希望得到成绩后获得其他人的认可。
对于害怕孩子因为夸奖而骄傲退步,家长只要注意夸奖肯定的方式和语言技巧就可以了,不用天花乱坠式的吹捧,而是把赞扬肯定放在孩子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上,就既能让孩子收获满足的同时,也能时刻记住,成绩是通过自己努力付出心血换回的,想要再次获得就需要继续保持行动。
不要用“礼貌”伤害孩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孩子懂礼貌,去掉糟粕的基础礼仪礼貌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学习这些正确的礼仪礼貌,孩子才能在减少在各种社交中的冲突,一个真正“懂礼貌”的孩子,才不会变成他人眼中的熊孩子!
用起立表达重视
用双手接物表达尊重
我们都知道,在学校的课堂中,当一个孩子要回答问题,或者是讨论话题时,都会被老师要求起身发言;这样起立表达观点,在正式的场合中会显得自己更重视这个问题。即使是在日常休闲场合中,与人平等地对话也是应有之义,显得重视对方、重视谈话。
同时双手接物是个老生常谈的礼貌问题,日常中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当颁奖典礼或是获得他人赠与物品时,双手接物则能够表达对对方足够的尊重。
要当个有边界的好客人
成年人在社交中要有边界,而孩子则同样需要有简单的“边界”观念。
每到节日团圆,走亲访友串门时,网上都会一片哀叹声,内容无外乎:
“家里来了亲戚家的小孩,房间里的东西都被洗劫了!”
“现在的熊孩子太可恶了,看上什么就吵着一定要,最坑的是熊爹妈还要帮腔明抢!”
这些让人怨声载道的孩子和父母,归根结底就是边界不清。孩子没有做客人的基本认知和礼仪,父母则理所当然地把满足自己孩子需求这件事当成了所有人的义务。
从孩子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其实就在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的边界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当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随意侵入,其结果小则被亲朋好友吐槽,大则可能惹下大祸,因此教会孩子当个有边界的好客人,也是家长必修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