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首场硬仗 输赢只在一瞬间!
1、 我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开始于2007年,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项制度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对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走低,继续实施国家收储政策客观上如抱薪救火,助长了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市场机制的失灵。

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场化收购进展顺利,粮食价格逐渐回归市场,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被激活,粮食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出现了回暖,玉米收储财政压力明显减小,尤其是过去由于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高,粮食很难调出去,现在玉米价格降了下来,“北粮南运”规模明显增加。

5、 任何改革都不同程度伴随一定阵痛,尤其是这样一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制度改革,如何最大可能平衡各方诉求、最大可能地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实施价补分离政策以来,为了尽可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减少风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尽可能弥补农民的损失。同时,采取综合激励性措施引导农民加快向市场效益更高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种植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玉米给予奖补、设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建立粮食调运运力保障机制确保“有车运粮”等,促进玉米市场化收购和加工转化。

7、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改革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和完善玉米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不松劲,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改革成本、降低农民损失,确保改革顺利平稳。

9、 从根本上而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迈出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